中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用崇高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中小学教师师德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关系学形考1-4答案
摘要: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因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出现的日益严重的失范现象成为社会各界和学者研究的热点。就国内对有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在对教师职业道德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加强建设的思路等作了初步归纳、描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化这一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教师职业道德;综述
民族复兴、国家强盛,教育是根本、是基础,教育代表的是社会的良心、民族的希望。而国民教育的实质性进步或层次提升,从根本上说是依赖于教师,是教师在塑造人的灵魂、民族的灵魂,是教师在传承、培植社会的文明,是教师在推动国民素质的改造提升,是教师为创新创造、技术革命造就人才。教师要担当重任,必须要学高身正、敬业乐道,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品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小学教师既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又承载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关注和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中小学生在良好教学氛围下健康成长,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此,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备受社会和学界的关注,研究的成果丰硕,本文对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存在的不足有较为系统的把握,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研究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并不是历来便存在的,它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形成和发展演变而来的,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各行各业都有其道德,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道德。在古代文献中,其实很早就有关于职业道德的记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若有疾厄来求救等,不得问贫穷富贵,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是孙思邈对医者该有的道德心态的具体描述。在现代,教师和医生的职业道德演变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据此,很多专家学者给出了职业道德的定义。
李春秋、王引兰认为,职业道德就是从业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务必要遵循的,并且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基于职业分工,和实践职业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着相同的劳动方式,相同的职业培训,所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往往有着共同的习惯、爱好、心理和职业兴趣,形成一些特殊的关系,产生特殊的行为模式和道德要求。
在傅维利看来,职业道德是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用来在工作中协调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基于权利、责任和利益,同人们的职业角色、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职业道德具有它自身职业的特点和特征,要求担任某种社会角色的个人和群体自觉遵守。
叶泽来在其研究中认为,职业道德是从职业生产活动中引申出来的,是从事一定社会职业的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调节社会的利益和自我的利益时应该遵循的有自身职业特点的特殊道德规范,以及与规范相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由于对职业道德的阐述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其定义不尽相同,但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即:职业道德就是在社会上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要求,并且用它来调节自己的职业行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表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申继亮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区别于其它的一般道德,它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在教师这个职业中的特殊表现,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及必备品德的总和。它是教师行业的专业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以及教师和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杨燕钧从伦理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示范性、创新性等特性决定的,是一般社会的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师特殊的职业劳动中形成了一些社会关系,教师职业道德以它特殊的方式调节这些关系,对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和整个社会起着能动的积极的作用。
张磊则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仅仅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教师教育劳动过程当中生成,是用来调节教师与他人、集体、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必须遵守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本质也是相同的,即都把教师职业道德概括为教师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从社会层面上来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不管教师在社会上是作为一般人还是专业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道德层面来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每个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以及履行其职责过程当中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人品格和修养。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用怎样的思想态度去教育学生,用怎样的行为去待人接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尽职尽责。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个概念,它有其基本外延,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当中叙述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当然,这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部内涵,还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追求、职业良心、教师义务等等。
二、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当中。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教师队伍当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对其进行修订,部分学者也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从纵向角度来比较研究
杜中兰、李天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所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叙述和说明,并且将四个规范进行比较,指出新规范具有六个特点,即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精神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自身职业修养;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开拓了知识视野六个鲜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采用多种形式、措施,坚持密切配合、双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来践行师德规范。
人事经理述职报告
胡珠楠通过回顾2000年以来我国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发现其有六个趋势:由理想趋向现实;由他律趋向自律;由统一趋向分层;由随意趋向科学;由难行趋向可行;由广泛趋向专一。指出这些趋向将通过把规范从内容、名称、对象等方面进行变革来推动其步入新台阶。
(二)将视角放在对新规范的全新解释
2024年世界大学生日活动主题
严冬通过对当今师德发展现状的分析,说明了产生师德问题的原因,进而论述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即“爱”和“责任”必须贯穿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并且颁布新规范有其必要性,因为它继承了我国优秀的师德传统,反映了社会对教师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要求。
刘岚、李磊、朱娥聚焦于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用全新理念进行了解读,根据关爱程度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分为爱护、尊重、促进成长三个层次,指出关爱的理论基础,即符合新型学生观、师生观,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提出关爱的行动策略,即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提高学生关爱生命的能力;对学生尊重、接纳、理解、鼓励、欣赏、赞美。
(三)侧重对规范的反思
崔素芹认为由于受儒家精英文化中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新规范本身存在困境,在此基础上,她进行了反思和建议:首先,作为指导教师道德行为的规范,应考虑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职业道德划分不同的层次;其次,对教师的某些要求应当体现时代性,要与时俱进,加强法律制度的保障;最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同。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研究
任何一种道德只要存在,对道德的相应评价就会应运而生。在我国,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普遍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标杆,教师的师德水平依靠规范来体现。实践表明,规范在发挥对师德的评价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建立全面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宁静在解释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含义、说明了评价的标准之后,重点阐述了当代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已经滞后,不适应目前素质教育的发展。第二,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角度来说,教师职业道德的动机与效果不一致,学校的管理注重对师德动机的评价,导致教师为学生成才的出发点是好的,却由于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当,反而带来了不好的效果。第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取向偏颇,重视奖惩性,忽略发展性评价。最后,整个师德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利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马琰琰、徐媛媛分析了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科学的师德评价应具备的特征,重点阐述了如何构建科学评价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在本土化研究的同时,吸收国外优秀教育理念,并且随着时代发展改革不断进行调整。其次,做好思想宣传,让评价工作得到理解支持,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功效。然后建立专门的由学校领导人负责统一安排的评价机构,防止评价工作流于形式。第四,利用观察、谈话、教师互评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重点关注信息反馈,将反馈结果变为教师具体的行为。
王菊在对现阶段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构建师德评价体系提出了设想。首先,要制定具体可行的量化评价内容,可将内容设置为政治坚定。精心施教、潜心治学、用心育人、热爱集体,最好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指标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其次,确定参与师德评价的主体,用较科学的评价理论,以学生60%、领导30%、同事10%的比例进行公正评价。最后,通过树立典型,在校园内营造宽松健康的评价氛围,让广大师生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并认同。
四、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原因的研究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阿拉坦巴根认为现代中小学教师道德缺失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座位排列有偿收费,一些教师利用班级管理职务之便,谋取不道德的利益;二是教学有所保留,正常授课时故意蜻蜓点水,重点知识留在课外办辅导班;三是在节假日被动或者主动向学生家长收礼;四是为了自身工作效绩重点关注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五是教育教学过程缺少生命意义,教师不能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要,甚至采用挖苦讽刺践踏学生的人格。
郑凤、余建辉在结合对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师德调研的基础上,肯定了大多数教师能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但有些教师身上仍然存在问题。第一,少数教师敬业精神不足,仅仅把教师作为谋生的手段,职业信念开始动摇;第二,部分教师缺乏育人意识,且专业素质不够硬,教学能力不足;第三,一些教师存在上课打电话、体罚学生、有偿家教等行为失范现象,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弱化;第四,个别教师之间勾心斗角,合作意识不强;第五,多数教师教育观念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造性。
杨金国、薛艳格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几个突出表现。首先,热爱学生方面存在不尊重学生人格、不能平等对待学生等现象;其次,在尊重家长方面存在不能及时和家长沟通的现象。在依法执教方面存在体罚、侵犯学生隐私等违法现象;最后,在廉洁从教方面存在收礼、有偿座位排名等价值观扭曲的现象。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原因
杨浩通过指出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一些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问题。在制度规范上,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过于理想化、口号化,脱离现实,在实践中缺乏可操控性,同时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效能,缺少具体的指导性,显得空洞、教条;另一方面,对教师职业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特征不明显,多半以国家层面上的制度规范为主,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照搬文件,缺乏层次性和创新性。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行中,存在师德规范意识薄弱,师德教育重视不够,实际执行中充斥“人治”思想和“有法不依”现象,师德制度建设缺乏伦理精神,师德建设中缺少教师专业组织的参与四个问题。二是教师自我修养方面的问题。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不正确看待和处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职位谋取私利,不尊重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
庞解文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研究》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迅速扩大,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自身的道德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观因素也是造成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第一,中小学教师责任意识不强,不安于做教师。个别教师不满于自身岗位待遇,不能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不过硬,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出于各种原因,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很低,有些教师一味地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思进取;第三,个别教师存在着打骂学生,体罚学生的行为。
彭宝珍的研究指出,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主观原因因人而异,截然不同,没有普遍性。但客观原因一般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制度等因素相联系,普遍性较强,可以通过加强制度、体制建设和改善社会环境来解决。因此,她主要论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这些客观原因主要有:第一,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性、利益性等特点,导致教师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重利轻义。第二,社会的压力。
当今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要求,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和角色过度负荷是教师承担过多的职责。第三,待遇偏低。教师与其他高收入行业比,工资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其产生心理落差,对自身职业价值产生质疑。第四,考评制度僵化。现行教育体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不重视,使考评成为形式,其考评内容也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
李婉婷认为部分教师的行为让社会失望,这中间必然有一系列的原因,但她仅从教师社会地位的层面出发探索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首先,教师的经济待遇偏低,影响教师积极性。目前我国教师的经济待遇虽然一直在有所增加,但教师的生存问题仍得不到保障,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在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教师社会权利被忽视,影响教师公正性。人们总是强调教师的付出,过分强调其义务,不重视教师的权利,不关心教师的生活质量。最后,教师专业化程度不统一,影响教师合格性。由于教师只需要拿到教师资格证便可以上岗,使一些地区的教师队伍中出现部分不合格的老师,这就成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隐患。
综合已有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比如社会、经济、制度、学校管理等,二是教师自身主观原因,比如知识结构、教育观念、性格特点、心理承受能力和个人道德素质等。
五、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
任之滔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第一,立足日常教学活动,重视践行能力的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要开展有深度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第二,营造“尊师重教”的大环境。
提高对教育重要地位的认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第三,规范和完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制度管理。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净化教师队伍,提高法制观念,加强制度建设。第四,重视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内涵的建设。加强学校管理者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能力,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创建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
宋美超认为,师德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仅需要制定具体的教育措施,还需要与其相适应的配套改革。一是提高教师待遇,减少教师压力。要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促成其意义世界的构建。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识,在实践中加强高尚职业道德修养,锻炼道德意志,强化教师的自我教育。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核管理。基于制度与人的道德的上层关系,我们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在教师考核管理方面,应明确奖惩机制。四是建立全方位的监督评价体制。鼓励学生和学校、家长一同参与师德评价监督过程,并且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对教师师德进行舆论监督。
龙绍赟、徐海棠则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他们认为,国家首先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大环境。要努力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待遇、工资待遇、职业待遇等,为中小学创设宽松的社会环境。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规范和完善教师管理,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师德评价体系,提高中小学领导者的民主意识及科学决策意识。最后,创建职前职后相互衔接的师德培育体系。
李慧芳立足于对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确立以“以生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理念和价值实践目标。“以生为本”即追求对学生本身的关照、关怀,中小学教师要保护学生安全,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教师的职业价值目标。二是加强管理,开展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激发其职业道德情感。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应有一个健康的道德氛围和公正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系统,要对教师定期检查、定期考核。三是中小学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新时期要求教师要注重自我教育、约束和控制。
可见,学者们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主观上,要努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作用。重视教师对有关教育法律和法规的学习,使其依法施教;建立教师心理疏导机制,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减轻教师过重精神负担;加强教师的再教育,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及观念得到及时更新,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客观上,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规范化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强化师德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制定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准入制度;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制定严谨的考核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全方位监督,让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重视对教师的评价工作,制定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
六、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从新世纪初到现在,国内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在研究范围和角度上也广泛而多样,但梳理的资料看,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研究对象上,对有着巨大人口的农村地区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小学及青年教师更是被忽略的群体。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具有普遍性的问卷调查法,更多的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缺少实证研究,多侧重于整体性的描述,对各种因素缺乏对比。第三,在研究角度上,侧重于宏观角度,千篇一律地照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这个框架写,缺乏从微观层面某一具体角度深入地研究。第四,在研究内容上,一些学者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道德的内涵直接套用在中小学教师身上,只是标题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通篇却没有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教育对象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第五,在提出的对策上,一些学者就如何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其操作性和效用性有待考量。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今后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必须注意研究广度和深度的结合。所谓广度,就是要将研究对象放宽到农村地区,并且范围层次下放到小学及青年教师等,补充现有研究在一些群体上的缺漏。
深度包括:研究方法要多采用实证研究法,深入某一地区或具体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使调查研究结果准确地反映事实现状;研究角度要体现创新性,多从微观角度寻找切入点,在不同层次领域上完善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师德研究;研究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师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特征,深入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应有之义,努力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更加严谨科学。最后,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对于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泛泛而谈而缺乏理性依据,显得苍白空洞,必须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情况,使解决方案更具可行性和实效性。研究要与最美教师等典型案例宣传相结合,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要与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巩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精神支柱;要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引导教师将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很好的衔接起来;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领导教师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李春秋,王引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叶泽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5]申继亮.师德心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杨燕钧.教师伦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张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重在建设[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报,2012,「02」:94.
[8]杜中兰,李天凤.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变迁[J].现代教育科学,2009,「04」:39-41.
[9]胡珠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历史沿革、比较分析与未来前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3」:63-66.
[10]严冬.浅析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现实必要性[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02」:101-102.
[11]刘岗,李磊,朱娥.“关爱”:让教育人性化---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解读[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67-70.
[12]崔素芹.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反思及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0」:16-18.
[13]宁静.当代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14]马琰琰,徐媛媛.构建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J].继续教育.2012,「05」:49.
[15]王菊.简谈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2,「10」:30-31.
[16]阿拉坦巴根.现代中小学教师的道德缺失及弥补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3,「05」:75.
[17]郑凤,余建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基于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调查[N].福建教育学院报学报,2013,「03」:1-4.
[18]杨金国,薛艳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透析及控制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1」:49.
[19]杨浩.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0]庞解文.中小学职业道德建设机制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98」:130-132.
[21]彭宝珍.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科技教育,2010,「06」:136-137.
[22]李婉婷.对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院报,2013,「13」:115-116.
[23]任之滔.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4]宋美超.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2009,「06」:10.
[25]龙绍赟,徐海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思考[J].内江科技,2005,「06」:29-30.
[26]李慧芳.浅谈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感于李桂林、陆建芬事迹和“范跑跑”事件[J].南方论刊,2012,「02」:102-106.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